ERCP技术诞生于1968年,最初只是作为-种诊断性工具来使用,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如今ercp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。今天普爱医疗带大家回顾ercp的发展历史,了解该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成熟壮大的。

【ERCP在国际上的发展】

一、1968年,美国学者William McCune率先报道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造影取得成功,标志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(ERCP)的问世,人类从此进入了胆胰疾病内镜诊疗的时代。

二、1974年,日本学者Kawai、德国学者Classen同年报道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(EST)治疗胆管结石,同年,世界胃肠病大会在墨西哥城举行,一致同意命名Enc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-Pancreatography(简称ERCP),从而拉开了ERCP治疗时代的序幕。

三、1975年,Zimmon报道了球囊导管取石。

四、1977年,Safrany报道了Dormia网篮取石,同年,Web、Classen采用ENBD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。

ERCP发展推动者

五、1980年,德国蓝庆民(Nib Soehendra)教授设计了塑料胆管支架,并首次报道用于治疗胆管梗阻,随后各种不同设计的胆道支架相继问世。

六、1982年,Riemann报道机械碎石,从而大结石可以粉碎后取出,结石清除率大为提高,ERCP逐渐成为胆总管结石的一线治疗方法。同年,Staritz报道了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(EPBD)作为EST的替代方法,以期减少出血、穿孔等并发症,但这一方法随后被发现有极高的胰腺炎风险。

七、1983年,Siegel等率先利用ERCP技术放置塑料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胰管狭窄获得成功,随后胰管括约肌切开、胰管结石清除、体外震波碎石技术(ESWL)的应用、经副乳头治疗、胰腺假性囊肿引流等技术相继开展。

八、1985年,Carrasco率先将用于血管内的自膨式金属支架(SEMS)应用于胆管狭窄的治疗,内镜胆道引流的方法更加丰富,逐步取代了PTCD及姑息性胆道引流手术,成为临床姑息性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的首选方法。

【ERCP在中国的发展】

ERCP在中国的发展

九、1978年,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院(现北京协和医院)陈敏章教授、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(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)王仪生教授分别报道了ERCP行胰胆管造影获得成功。

十、1980、1981年,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周岱云教授、沈阳军区总医院安戎教授分别报道了采用自制切开刀开展EST治疗胆管结石。1983年,北京友谊医院于中麟教授、天津南开医院鲁焕章教授率先应用ENBD技术。

进入21世纪,国内ERCP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,开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新技术,部分内镜中心ERCP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个别疑难ERCP操作的成功率甚至超越国外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
ERCP技术的发展与普及,离不开民间培训力量的支持。为了促进ERCP理论的学术交流,普及并提高ERCP操作的技术规范程度,南京普爱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南京市江宁医院联合开展ERCP培训班,通过理论课程与介入C形臂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,帮助更多医生提高临床诊疗技术,推动ERCP诊疗水平高质量发展。